文章

教師創業家跟你想的不一樣——教育創業家(Edupreneur)與教師創業家(Teacherpreneur)之異同

圖片
Cindy Ingram 是一名教育創業家,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大學教我教學方法和理論,部落格則引導我,如何在教學現場中當老師。」 從這句話我們就能看出,部落格對她的教學生涯有多大的影響。 在成為老師之前,Cindy 在博物館當導覽員,她在那時已經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她運用互動的方式和民眾交流藝術,發現效果很好,因此在進入學校當老師之後,也希望能將這套方法帶進學校,將課本當中規定要教的藝術史等,運用有趣、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可以互動學習。 但她遇到了瓶頸,她在網路上總需要花很多力氣才能尋找到合適的資源,寶藏總埋藏在是千萬筆的資料大海裡。假設説,今天要教古埃及的藝術,可以在網路上輕易找到很多古埃及藝術的精美圖片,但搭配的圖片解說,卻是簡短而且無趣,沒有更多深入的解釋,必須更加努力地挖掘。因此,在她自己對課堂的要求下,備課非常辛苦。 在一次契機之下,Cindy 遇到了「Teachers Pay Teachers」這個網站,這個網站就像台灣的Shareclass,是一個教學資源共享平台,中小學老師會上去分享自己的教材、教案,老師們在上面可以參考彼此的內容,互相交流,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備課壓力。因此 Cindy 就想,她也想要成為課程寫手,專門設計課程,但她在兩個選項間搖擺不絕,究竟是要為學校、官方設計?還是把課程分享在網路上? 「比起專為某所學校、某個地區設計課程,把內容放到網路上,能夠接觸到更多老師和學生。」 Cindy 説。於是「Art Class Curator」就這樣成立了。 美國的藝術教育到底遇到什麼問題,導致 Cindy 不得不自己出來創業?除了課堂知識資料難收集,沒有建立知識共享平台,導致備課勞心勞力之外,藝術教育因為成效不容易被評量,藝術教育的學習表現也往往不會反映在學校、區域的升學表現之上,因此當學校和區域缺錢的時候,往往最先砍藝術教育的經費,又更使得藝術教育的資源短缺。不僅如此,截至2018年的調查,有94%的藝術老師,必須自行吸收課程材料費用,讓薪資原本就低的美國老師增添不少負擔。 而這些老師沒有機會參加政策會議,沒有機會去和政府討論、反應教學現場的狀況,而美國老師的社經背景和台灣不太一樣,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錢去研究進修,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想要學習,他們仍然渴望新思想和新知識。 於是 Art Class Curator 就來解決這些問題。他建立...

小札 220517 / 重讀《受壓迫者教育學》:沒想到兜兜轉轉,我都進入受壓迫的空間

圖片
在改變環境之前,我們要先知道自己被壓迫,很多人身處壓迫的環境,卻不自知,甚至認為理所當然,更不用提到改變。在上一篇文章 《孟買女帝》觀後思 中,有提到在印度的父權體制當中,很多女性並沒有意識到男尊女卑、女童失學、男性毆打女性這些性別權力失衡的不公平待遇是有問題的,甚至認為女性被打是因為自己做錯事情,被打應該,她們會反省自己,但不會檢討男性。可見這樣的父權宰制文化,多麼扭曲畸形。 在《受壓迫者教育學》的第三章中有提到「批判性思考」與「天真的思考」,天真的思考當中有一點論述是「去適應已規制化的今日」。也有句話說:「當個順服的孩子,路便能走得輕鬆許多。」 意識到自己被壓迫,並不容易,意識到自己被壓迫又勇於改變更不容易。 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改變太麻煩了,第二、改變不一定能成功,第三、改變會和他人起衝突,第四、不改變也不會怎樣! 也因此,能夠開啟革命的人受人敬佩,他不怕麻煩,不怕失敗,不怕與他人起衝突,不怕一無所獲。而對於沒有壓迫意識的人們,我們必須激起他們的意識,這可以從教育做起。魯迅棄醫從文,蔣渭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以啟蒙台灣民權意識,都是這個道理。 書中提到: 「互信是對話的先決條件之一,也在對話中建立。而互信的條件是以身作則。」 將這句話放到教育現場來看,師生間是否存在互信關係、師生間是否能在對話中建立互信,最源頭必須回歸到教師是否以身作則。老師若不以身作則,言行不一,便很難讓學生信任,對於那些「很有壓迫意識」的學生,更容易滿腹質疑,如此和平與互信的對話便很難建立。除非,我們只把老師看作講述者,他講述他所知所學,而我們如同尊重百業一般,尊重老師的工作。如此一來,我們能發揮多元文化應有的素養,平等看待各種族文化、百工百業,但老師能發揮的啟發、點燃、支持作用,便不復存在。而教育也不應只是講述,而是一個互動過程,但互信無法建立,又如何產生善的互動? 從一名師培生,到現在一面讀研究所,一面在國中教書,同時具備學生與老師的身份,也不斷在這身份之間轉換,對於這樣互信的對話,深有所感。 在回到公立學校體系以前,我曾在兩所補習班待過一小段時間,其中只待了兩天的補習班經歷,我寫成  補習班怪談 。那是一個完全的受壓迫環境,不僅所作所為都遭到監視器監控,資方與我也沒有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任何對話都是資方對我的壓迫。當時我需要錢,也想要體驗體制外教育機構的運作,因此我沒有去考公私...

從軍立功卻被封文官?梳髮化妝終於做回自己?國中國文〈木蘭詩〉的歷史背景及四個議題探討

圖片
1998 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 2020年,迪士尼推出真人版電影《花木蘭》,這部電影從選角到上映可說是爭議不斷,除了有別於過去真人版電影,在非白種人的選角上選用素人或新世代演員,這次《花木蘭》真人版選了中國主流大明星劉亦菲飾演木蘭,在故事上則以木須龍的個性破壞中國神龍的形象為由,拿掉木須龍一角,取而代之的是鞏俐飾演的鷹女和「氣」的元素。此外男主角李翔也被拿掉,原因是在metoo時代中,與上司談戀愛並不恰當,因此改以與木蘭同級的士兵陳宏輝一角取代,種種引發討好中國市場、政治正確的爭議。 迪士尼的政治正確在之前的文章 影評《永恆族》Eternals:角色圓型飽滿——最真實的多元共融,是不刻意強調你我的不同 有稍微提過,近年來,迪士尼非常注意政治正確,卻引來矯枉過正的批評,然而到底要做到什麼地步,界線實在很難拿捏,怎麼做都會有人罵,所以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我們要討論的是,不論 2020年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是否將木蘭的行為定義為忠貞愛國、為家國奉獻,或是對於動畫版而言真人版拍得實在是差強人意(別忘了動畫版花木蘭還有出續集),我們從〈木蘭詩〉中學到了什麼?又從眾多木蘭的衍生作品中看到了什麼?得到什麼啟發? 唧唧復唧唧,唧唧到底是什麼聲音? 我們先回歸到〈木蘭詩〉的文本當中。唧唧到底是什麼聲音,這件事情已經被討論到快爛掉了,兩岸的教科書都說是織布聲,但民間及部分學者則認為後面說了「不聞機杼聲」,所以唧唧不是織布機的聲音,應是蟲鳴。 我自己是支持教科書的說法,以第三人稱視角來看〈木蘭詩〉,一切就都說得通。「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告訴我們,現在木蘭在織布喔!接著「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說,木蘭雖然在織布,但木蘭的爸媽卻都沒聽到織布的聲音耶,只聽到木蘭在嘆氣!所以過去問「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你在想什麼呢?由此,回過頭看「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可想而知,這句不是用誇飾法來說嘆氣聲大到蓋過織布聲,就是木蘭因為心事重重,停下來嘆氣,無心織布。 在家織布的木蘭怎有錢買馬? 從「可汗大點兵」得知木蘭不在漢族的統治當中,而是效忠於北方天子可汗。再從「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一句,可見當時北魏徵兵徵得急躁,短時間內就來了十二卷。我們知道北魏是農兵合一的府兵制,農家在遇到戰爭時就會被徵招去當兵,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木蘭爸爸年紀都一大把了,怎麼還急著要他上場打仗,...

《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書心得:3個你該學習的人生態度——擺脫受害者心態,拿回事情主導權

圖片
問題背後的問題有三大核心指導原則,這三個指導原則綜合在一起就是 由自己擔起解決問題的責任, 去思考自己該如何改變現況,並付諸實際行動。 三大指導原則如下: 一、以「什麼」或「該如何」來發問,而非為什麼、什麼時候、誰 二、包含「我」字在內,而非他們、我們、你、你們 三、重點是行動(Action) What can I do? How do I do?  綜而言之,就是不怪罪別人、不檢討別人,而是去想自己能夠為現況做些什麼、改變什麼。 以下提出本書中三個對我較有啟發的概念,分別是 受害者心態、主人精神、言行合一, 最後「異見」的段落,則提出自己對本書的其它意見。 一、受害者心態 受害者心態指的是,一個人遇到壞事,第一個想法都是覺得自己被環境害、被周圍的人害,不被幸運之神眷顧,很衰。這種人最大的特徵就是 常問「為什麼是我?」 只會提出問題,而不會去解決。 作者告訴我們,這 種負面的、無助於改善現況、缺乏行動力的問題,就是「爛問題」、「錯誤問題」。 因為問這種問題的人,並沒有真的想要去解決問題,他不想為情況做出任何改變、犧牲, 他不會做出任何行動,而是希望別人來做。 作者的例子 「顧客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讀菜單?」若希望顧客快點讀菜單,其實只要拿菜單過去給客人,並向他介紹菜單就行了,但問出這種問題的人,只會問出這種問題後,站在旁邊乾等。 我的例子 當時我在國中當老師,座位隔壁的老師跟我年紀差有三十歲,共事了兩個多月,她完全不記得我的名字。她很怕風沙,總要把辦公室的窗戶和門都關起來。有趣的是,她都是叫學生去關。 某天,我正收拾東西要去上課,她叫住了我:「小朋友,你要去上課了嗎?可以順便把前門關起來嗎?風很大。」 我愣著,超級不爽,除了叫我小朋友以外,我跟她位子就在隔壁,她走去前門的距離和我走去的距離差不多,她為什麼不自己走去關?為什麼要叫我去關?雖然很順路,但她不是在問我的意願,而是在要求,是變相的使喚,她不會預料到我會拒絕她。 我看著她眼角的笑,心中千百個不願意,但依然說了好,並盡可能以最快的速度離開辦公室。 果然,「她為什麼不自己走去關?」「為什麼要叫我去關?」真的就是爛問題,完全無助於事,而且讓我心情很差。 「可悲的是,在遭逢沮喪或某種挑戰時,一般人往往先產生負面和防衛的反應,這時最先出現腦海的,會是錯誤問題。」 「就算我們真的是受害者,情緒也似乎很正當,但是『為什...

影評《烈火情人》:失去一切只換得一場大夢初醒

圖片
《烈火情人》透過一段激烈的亂倫關係,帶出女主角 安娜成長過程經歷至親的求歡與生死離別,進而描繪亂倫對象斯蒂芬風光但卻如囚禁般的一生,兩人的結合對安娜而言是種未竟情感的依託,對斯蒂芬則是盲目迷戀與刺激自由。 一、 履險而存者最危險 安娜曾和斯帝芬說: 「記得,受過傷的人最危險,因為他們總能履險而倖存。」 起初,並不明白安娜這句話的涵義,不明白一位履險而存的人,究竟會對誰造成威脅,直到故事慢慢堆疊,來到高潮—— 馬丁緩緩轉開遺忘在門孔上的鑰匙,映入眼簾的是爸爸斯蒂芬和女友安娜翻雲覆雨之景,馬丁嚇得無法動彈,雙眼直勾勾地看著床上他深愛的兩個人。 安娜聞聲轉頭,激情、愉悅的臉孔轉為震驚,她不發一語只是身軀漸趨冷靜。而斯蒂芬恍然看向門外,一見馬丁,立刻將身體抽離安娜,跪在床上支支吾吾地試著解釋,卻找不到充足的理由。 看著焦急的父親,馬丁依然愣得像顆石頭,嘴裡吐不出一句話來,只能不可置信地拚命搖頭、節節後退。接著,「碰」一聲,馬丁不慎撞到背後的樓梯欄杆掉下樓去,安娜平靜的臉落下一滴淚,斯帝芬崩潰地大叫,顧不得全身赤裸,慌忙而急躁地跑下樓。「馬丁!」斯帝芬跪在地上抱著馬丁痛哭。 下一幕,安娜衣帽端正地自馬丁和斯帝芬身邊走過,面無表情地忘了那父子一眼,如同陌生人般,卻又比陌生人更冷漠,沒有因好奇而停留,沒有因意外而驚恐,更沒有安慰,也沒有叫救護車。 於是我終於懂了,受過傷的人最危險,因為他們痛得不能再痛,以至於再也沒有什麼能夠傷害他們。但可惡的是, 他們將你帶進他的狂風暴雨裡,使你在其中備受摧殘,他卻能不帶虧欠地全身而退。 二、盲目的吸引與未竟的情感 某天,斯帝芬來到新聞社找馬丁,馬丁一面忙碌著,同時驚訝父親的前來。 「我以為人可以掌控一切,但有些事你無法控制。」 斯帝芬劈頭就說。 「對。」 馬丁一臉狐疑,笑著回應老爸的這句老生常談,望著父親等待父親再繼續說點什麼。 而斯蒂芬看見馬丁的笑容,卻皺起眉頭, 「你比我了解?」 斯蒂芬驚訝且困惑地問。 原以為斯帝芬是想來提醒馬丁:若哪天事情水落石出,這不是我的錯,這是我無法控制的,也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 然而,銀幕上的 斯帝芬卻絲毫沒有推卸責任的意味,他凝重的表情、扭捏的動作以及欲語還休,反而透露出對於現況滿滿的不安與困惑,對於和兒子女友出軌,斯帝芬矛盾且內疚,但卻又手足無措。 面對愛情,我們常說真愛超越國籍、種族、年齡、...

影評《魔法滿屋》Enchanto:沒有天賦的你更幸運

圖片
在期末報告的荼毒中,決定好好欣賞一部電影,提振疲軟的精神,於是開啟《魔法滿屋》看看魔法可不可以治癒我對世界失去信心的心,不用重拾沒關係。 欣賞完電影,我想,說不定沒有天賦反而是幸運的,因為愛我們的人不是愛我們的功用,而是愛最真實、最赤裸的我們,這種愛更純粹。 有句古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間的情誼如清水般純粹、無雜質。可能會有人問,這部講家庭關係的迪士尼電影和朋友情誼有何關係?我認為親情、友情、愛情有所差異,但同樣都是情誼,每段情誼都應該如清水般純粹,如此才是真心愛你。 女主角米拉貝兒(Mirabel)是個沒有天賦的孩子,反觀她的大姊伊莎貝拉( Isbela)長得端莊美麗,揮一揮衣袖就能變出七彩花朵,二姐路易莎( Luisa)則是個大力士,舉凡驢子、房子,沒有她抬不起的東西, 是村民們的好幫手。 然而,這兩個人人稱羨的姊姊卻都不快樂。伊莎貝拉試圖保持完美,總是製造出對稱、完美的花卉,於是當她變出了一株不對稱卻美麗的仙人掌時,她也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能創作出更多更新、更有趣的東西?而 路易莎在強壯的外表下,有顆脆弱的心,她害怕自己沒用、怕家人失望,但同時卻非常疲憊,渴望休息,於是她開始懷疑自己,若有一天不再力大無窮,自己還算什麼? 伊莎貝拉和路易莎的困境,反映了現代被工作與期望困住的人們,我們總是想要做到最好,但因為永遠可以更好,於是我們繼續逼迫自己,希望可以把才能練到爐火純青,在職涯上平步青雲,然而技能與職涯的盡頭遙不可及,於是只求聽見上司或家人的一句肯定。接著, 當我們已經對工作上手,開始想求進步、求突破時,卻又忍不住擔心——創新與突破是「被允許」的嗎?習慣了舒適圈的我真的有能力創新、突破嗎? 又或是當不小心跌斷了腿或得了重感冒,終於因病而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腦海中卻冒出了攻擊自己的負面想法:如果我失去這些能力,誰還會愛我?如果我沒有這些能力,那我是誰呢?最後,心力交瘁地躺在病床上,含淚入眠。 我說伊莎貝拉和路易莎反映了現代人,其實是我從伊莎貝拉和路易莎看見了自己,但同時又覺得自己是 沒有天賦的米拉貝兒,因為羨慕大家都有才能,所以更加努力想做很多事情來證明自己。 「就算你沒有天賦,你也和其他家人一樣特別。」 「你不需要證明自己。」 ''A miracle is not just a gift, it's just you.'...

2021電影短評紀錄

2021 電影清單 親愛的房客 天能 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 靈魂急轉彎 海洋奇緣 芝加哥七人案 派特的幸福劇本 當男人戀愛時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愛的詐欺犯 尚氣與十環傳奇 愛是您,愛是我 路卡的夏天 2021 電影短評 3. 這幾部片中,出乎我意料喜歡的是《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討論著家庭關係、青少年成長、情竇初開、想要逃離一切的心情,是我會想要播放給國高中孩子們看的電影。 8.《當男人戀愛時》不是我的類型,角色沒有觸動到我,情節非常沈重,但看著阿成一路走來,我也不禁也點悲痛,難道這就是在我的同溫層裡接觸不到的人嗎? 9.《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沒有預期中不好(好像導演自己不太滿意,影評也沒很推),悲喜交叉的故事情節,不會太過沈重,反而相當戳中我淚點。女主角郭勤勤透過不間斷地工作、選擇性的逃避,以及滿腔的憤怒,壓抑著愛人離世的悲傷與自責,希望日子仍能不偏不倚繼續走下去,縱使明知越壓抑越失衡,仍不願意放手讓自己先溺斃在自責的淚水裡。這部戲有drama,但沒有drama queen,平淡寫實的角色搭配富有張力的情節,看得非常舒服,歌也很好聽。 13.《路卡的夏天》看似一般給孩子看的冒險勵志電影,但其實融入了多元共融的概念,並把排斥異己放在最單純地「因為無知所以害怕」的層次,告訴我們不必害怕未知,擁有不同國籍、種族、宗教不代表就是敵人,也不代表他們就會傷害我們,撇除那些相異點,聚焦在相同點,去認識、去接納,就有機會成為朋友。適合給正開始劃清你我界線的幼童、兒童觀賞。 有些實在是年代久遠忘記在演什麼,或是忘記當時的感受,就先這樣。

2021 年書單、影集、電影

2021 電影 今年的電影多為國片和動畫,一來是因為書看得比較多,壓縮了自己看電影所需的精神,二來是和家人一同觀賞,家人一起看得開心才是重點。 親愛的房客 天能 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 靈魂急轉彎 海洋奇緣 芝加哥七人案 派特的幸福劇本 當男人戀愛時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愛的詐欺犯 尚氣與十環傳奇 愛是您,愛是我 路卡的夏天 2021 影集 喜好是一波一波的,去年看太多韓劇,今年就看多一點美劇。 一起吃飯吧(韓) 良善之地 (美)全4季 絕望的主婦(美)1到4季 白手起家(美) 蓋茲之道:疑難解法(美)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日) 後翼棄兵(美) 華燈初上(台) 艾蜜莉在巴黎(美)第二季 2021 書單-社科類 這邊的書都潛移默化影響我後來的行事風格,很難說哪一本影響最大,但有被我寫成讀書筆記的,甚至是書評、書摘的,肯定是讓我有所反思與啟發。而那些沒有寫下的,是因為還在思索、內容深奧,或只是還沒整理好。這邊的書都必須細細品味,深深思考,囫圇吞棗可能會錯過很多啟發人心的觀念,也可能會不小心套用自己的理解到文字當中,誤解了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反而浪費了一本好書。 教育扭轉未來 反思 第二座山 後真相 再思考 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王品的行政藝術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你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嗎? 操控與反操控:德國法律人都在使用的日常修辭邏輯與謬誤偵知法 國家偷走我的錢:貨幣制度是障眼法,揭露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真相 異數 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 精準成長 最高學以致用法 2021 書單-文學類 今年初的我處於非常失意的狀態,沒有前年那麼失意,但覺得很多事情力不從心。讀了皮囊、人間失格有被救贖與理解的感覺。 人間失格在我回彰化的兩個小時車程中讀完,好像葉藏在我耳邊不斷和我訴說:「努力地偽裝出天真無邪的樂天,因此逐漸成為一個娛樂他人的怪胎」、「對討厭的是說不出討厭,對喜歡的事也像偷偷摸摸似地,感覺極不愉快,整個人悶在一種說不出的恐懼中」、「女人比男人更吃搞笑這一套」、「我的不幸,其實就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而我竟能了解葉藏、與葉藏共感。 另外,特別推薦皮囊,雖然故事背景是中國,但那種成長的笨拙、越強求越求不得的失落與相對剝奪感、童年好友的相聚與失散,都是普世人共有的,非常喜歡與推薦。「因為出身,總可以嗅到他們身上的泥土味。這使得他們的理想粗暴卻...

【國中國文】座右銘:國中會考的中心思想

〈座右銘〉是一篇小孩自己讀也讀得懂的文章,文章裡要闡述的概念如 知恩圖報、謹言慎行、淡泊名利、嚴以律己、持之以恆 等等,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已被師長、家長提點不少,若已開始做歷屆試題的小孩有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觀念就是大考的 中心思想 ,每年都是根據這個中心思想出題。 以下整理每段重點及相關名言佳句,並附上會考題目。

電影《寄生上流》短筆記:從依賴理論看朴家、金家、雯光

空間概念浮上來了,荒謬的故事竟是如此刻意精巧的安排,把現實生活中幾乎不會有交集的上流、下流階級放進了一個故事,從此交纏不清。 又好似政治學的現代世界體系或依賴理論,住在地上的朴家是核心國,住半地下室的金家是半邊陲國,住地下室的雯光夫婦是邊陲國。 核心仰賴邊陲的勞動貢獻,看似相互依賴的關係,卻是核心隨時能夠找到替代品,但邊陲離開了核心可能沒有能力靠自己存活下去,這就是雯光。 如此,更不用說遵循著核心國的發展模型成為下一個核心。 當一個人傾盡心力只能剛好養活自己,當一個人面對工作早已油乾燈盡,是否還有可能在夢想的路上努力?如果能力只夠寄生上流不夠躋身上流,那麼寄生是否也算個理性的選擇?

《簡愛》電影版本比較——2011 絕望,1996溫暖

圖片
《簡愛》電影共有四個版本, 1944、1970、1996 和 2011 ,網路沒有太多版本間詳細的比較,這使我當初在挑選要看哪個版本時有些苦惱,所以每個版本都看。 這系列文章沒有要討論太多女性主義、宗教意義、文化背景,只是單純比較各版本的 拍攝、角色塑造差異及各自的特色 。以下從年代最近的開始談起。 下文中提到的角色: 簡愛 Jane Eyre 女主角 羅切斯特先生/羅先生(懶得打字)/愛德華 Mr. Rochester 男主角 聖約翰 St. John 收留簡愛的牧師,後來向簡愛求婚 鄧波老師 Ms. Temple 簡愛在孤兒院唯一和善的老師 海倫 Helen 簡愛在孤兒院的朋友 理查梅森 Richard Manson 羅先生元配貝莎的哥哥 貝莎梅森 Bertha Manson 羅先生的元配 格蕾絲 Grace Poole 照顧貝莎的傭人 ~以下內容故事情節敘述簡略,建議讀過簡愛原著小說又看過電影者再進入~ 《簡愛》 2011 用插敘法說故事 2011 版本的《簡愛》運用 插敘法 來講述故事。故事 從 簡愛被牧師聖約翰收留開始,簡愛在聖約翰家休養及工作時,不時回想起過去的日子--舅媽的監禁、慈善學校的虐待、死於肺結核的朋友海倫。最長一段的插敘,時間跳回到在羅切斯特先生家擔任家庭教師的日子,與羅切斯特相識相愛的故事。 絕望內斂的氣氛與人設 2011  版本的《簡愛》是絕望的,整體色調灰暗,角色們幾乎沒有笑容,對話很少。這點做得很好,角色的肢體語言和台詞、氛圍是一致的。 電影開場,是簡愛在風雨交加中急切地奔跑,跑了 好幾分鐘, 四周荒無人煙,臉色驚慌蒼白,急得像被追殺一樣。後來蒼白無力的簡愛被牧師聖約翰收留,牧師問她需要什麼幫助,簡愛喘著氣說:「要躲起來。」 一開始不明白簡愛是在跑什麼、急什麼,還跑那麼久⋯ 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段是簡愛在婚禮前發現未婚夫羅切斯特先生有元配,難過生氣而出走。但知道了之後,更覺得這段的演出有些小題大作,也 不符合簡愛在這部作品中的人設。 羅切斯特先生是愛簡愛的,在電影中,羅切斯特先生也沒有在婚禮後威脅簡愛不能走,只有請求她留下。而簡愛是自由的靈魂,她既能決心拒絕,又有何畏懼?如果要說是怕羅切斯特先生找上門,不想和羅切斯特先生和好,自己躲好就好了,也沒必要跑得像被鬼追。 這個版本中, 刪除了原著裡孤兒院和善的鄧波老...

《淚流域》一片不毛之地,一隻毀滅他人幸福的靈魂:討論角色安排、親子關係與歷史書寫

圖片
「流淌過這片土地的水全都是淚,而且多到幾乎要氾濫的程度!」   《淚流域》 整部小說以一個希爾森家族三代女性桃兒、海明葳、塔絲的故事為主軸,講述一個家族的建立與毀滅,種族歧視下的悲劇,並以淡筆輕輕帶過卡翠納颶風,作為結尾。 而這個家族之毀滅、種族歧視之悲劇,與作者未提及的、颶風帶來的巨大傷亡,都 歸因於妓女伊斯特的靈魂。 這本書有三個我有興趣探討的角度,第一是妓女伊絲特靈魂一角的安排用意,第二是以土地為第一人稱敘事的目的,第三是故事中的三個真實歷史事件。 妓女伊絲特的靈魂 故事分為兩部,妓女 伊絲特的靈魂在第一部中 附身在希爾森家族第一代母親桃兒身上,第二部附身在殺人兇手詹塔米拉姆身上,最後成為卡翠納颶風。 伊絲特在桃兒與詹塔身上展現著全然不同的性格,桃兒淫亂,詹塔暴力,若要說其相同之處,大概就是桃兒與詹塔都是 毀滅他人幸福的角色 。 「你的身體並不擁有靈魂,是你的靈魂擁有身體,而靈魂永遠永遠不會死去。」 在故事的一開始,作為第一人稱講述整起故事的「土地」,便如此說道。 那個靈魂就是伊絲特,而且她是毀滅他人幸福的靈魂,若桃兒與詹塔兩個她附身的例子不能說服讀者,那最後她成為了卡翠娜颶風,摧毀美國(尤其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的歷史,便可不證自明 。 在我的理解下,同樣的靈魂應有同樣的性格與表現行為,但表現在桃兒、詹塔身上時卻又是截然不同,而這個靈魂甚至可以變成卡翠納颶風。因此我認為, 不是一個人的靈魂叫伊絲特,而是一個毀滅他人幸福的靈魂,我們稱它為伊絲特。 不同於我的理解,這本書的出版社杏仁體文化主編李國祥如此導讀:「對身為非裔美籍人士的作者來說,將種族間的不平等遭遇解釋為一個『怨毒靈魂的復仇』,較之歸咎於那些做出不當行為的人乃『 前額葉受損 』或 『 兒時曾受重大情緒打擊而從此心裡蒙上陰影 』 ,無疑是寬厚仁慈、也浪漫得多了。」 我看了很多遍,還是不能理解導讀所說的仁慈與浪漫。復仇怎麼會是浪漫呢?在我看來,歸因於生理上的缺陷,比起可人為控制的冤冤相報,更容易讓人寬恕 原諒。

《時代的摺痕》書評:向新聞特派員學工作態度;作者的意識形態與論述

圖片
一、前言:閱讀契機與對此書的期待 《時代的摺痕:特派員的秘密檔案》作者陳玉慧,是知名電影《徵婚啟事》的原著作家,她除了寫小說、執導電影,還曾任聯合報駐歐記者,此書揭密她在歐洲二十年的記者生活,分享在冷靜採訪、理性寫稿背後,千迴百轉的思緒與情感波動。 這本書是國中導師讀完後,特地拿給我讀的書。書中已有不少老師的畫記,搭配老師的畫記,我才發現我的重點和觀點與老師有很多不同。老師的重點多在事件及日期,我的重點則在作者如何面對這件事情,以及身為記者該注意的事情。這大概與我曾有意成為記者,並在中央社實習的經驗有關。當然,我更重視的是, 我能從這本書獲得什麼成長? 此書作為陳玉慧記者的散文集, 記者如何理解事件、解決問題、化解困難,如何描寫、敘述故事 ,還有 切入點與口吻 如何,是我關心的事情。 第二部分向新聞特派員學習工作態度,我將介紹三個故事及我從中學到的工作態度,第三部分則分享我對於此書的看法、評論,第四部份是結語。 二、《時代的摺痕》向新聞特派員學習工作態度 1.〈遇見冰島女總統——魏笛絲〉: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國家安全重於個人榮辱 冰島總統魏笛絲,又譯作維格迪絲,是冰島第一位女總統。作者形容魏笛絲是典型的北歐美女,金髮碧眼,為人親切,具幽默感,受到人民的愛戴,但某些政治觀點過於樂觀天真,對台灣和中國的兩岸關係太不敏感。 這則故事起於一小段對話。作者問魏笛絲是否歡迎李登輝總統訪問冰島,魏笛絲爽朗地回答,冰島歡迎任何人前來私人訪問,樂意與李登輝會談。 然而隔天訪談見報後,冰島總統府辦公室卻發出聲明,否認曾說歡迎李登輝到訪,還說作者的英文不好,聽錯了。 但事情哪有那麼簡單?原來報導甫刊出,魏笛絲便遭中國駐冰島大使親自抗議,說魏笛絲的發言嚴重影響中國內政,將影響中冰關係。 作者急著為自己平反,也有證據證明自己無誤,卻遭同仁阻止。因為此時中共解放軍已將大批飛彈對準台灣,我們禁不起戰爭爆發的危險。 於是就吞下了。專業被質疑是常人很難吞下的侮辱,但在老闆要求及國安考量之下,作者不得不吞下。 在捍衛新聞專業及守護個人榮辱之前,要先保護自己的國家。 而我正在國中服務,我的工作沒有保衛國家那麼偉大,看完這則故事,我能提醒自己的是, 正如台灣禁不起一場戰爭,孩子的成長禁不起一份冷漠 。老師也常感到無助、也怕受傷,我常怕孩子不領情,就給予相比我原先想付出的更少的關心。我不是個性情中人,孩子不理...

書評《傷心咖啡店之歌》知識分子的頹喪與作繭自縛:關於讀書我們做錯了什麼?

圖片
  前言:失去目標,只剩抱怨的讀書人 我們學習哲學、學習思辨,目的是要讓我們困在矛盾之中,還是從矛盾中找到出路? 《傷心咖啡店之歌》是一本價值辯證小說,書中人物多是高知識分子,馬蒂、海安、吉兒都是在戒嚴時期有讀大學的一批人,年約 30 。海安又比他們都稍微大一些,海安姓岢,大夥兒都喚他岢大哥。他們在校園生活裡有所成就,卻在愛情婚姻、職場理想中挫敗,或者在追逐中迷失方向。於是他們質疑價值、懷疑自我、辯論自由。然而一次次的反覆思辯不但未救贖他們的生命,卻反將他們困在所學的理論與思想中,視某個理論派別為真理,而後作繭自縛。 另一位主角小葉,沒有讀書,年僅 22 歲,她追隨著這群知識份子,一個人撐著海安的傷心咖啡店,下班努力讀書想變得和海安、吉兒一樣聰明博學。但過於艱澀的哲學讀物,卻沒有讓小葉變得更博學,只是讓小葉更加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參與「大人們」的討論。 讀書、學習、思辨本該是讓我們明白世界之大、明白世界有多種可能,而使內心更加寬廣,不是讓我們學了越多越被所學綁住,失去學習的意義,失去目標。 失婚失業的馬蒂和無所事事的海安讀了書困在書裡,馬蒂同父異母、正在準備聯考的小弟,則是找不到讀書的意義。 這或許也是眾多世人的影子,不明白為何而學,學了又自恃甚高,滿口抱怨,滿腦反叛,用一個個「為什麼」、「為什麼不」質疑自己不滿意的現況,卻從未思考現在所有的一切是如何一路走來?決策者考量了哪些問題?現在這個我們不滿意的社會,是否已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如果不, 我們除了放逐、頹廢、抱怨,還能做些什麼? 為社會奉獻是人類的責任,理性的社會菁英:吉兒 所以書中的人物,我最喜歡吉兒,因為吉兒是為全人類活著的人,她的自我追求已提升到團隊、社會的福祉,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滿足了自己。吉兒不是沒被生活傷透過,而是在被傷透之後,不把自己當成時代的受害者。根據海安的說法,這是理性解放主義分子。吉兒說:「 只有適當的約束和自制,大家才能一起存活,而且很自由。 」但海安卻說這是「 以社會責任之名,將你們的意願濫行在大眾的意願之上,帶給大家最大的不自由。 」 海安說,吉兒肯花腦不肯花心,但我不這麼認為。在我看來,吉兒並非不肯花心,而是花得小心翼翼,因為頭腦會越動越靈光,但心傷了卻很難痊癒。 因傷心、失敗而頹喪的人,是最不負責任的一群人。一個人頹廢...

你知道你為孩子選的安親班可能「不合法」嗎?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