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創業家跟你想的不一樣——教育創業家(Edupreneur)與教師創業家(Teacherpreneur)之異同
Cindy Ingram 是一名教育創業家,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大學教我教學方法和理論,部落格則引導我,如何在教學現場中當老師。」從這句話我們就能看出,部落格對她的教學生涯有多大的影響。
在成為老師之前,Cindy 在博物館當導覽員,她在那時已經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她運用互動的方式和民眾交流藝術,發現效果很好,因此在進入學校當老師之後,也希望能將這套方法帶進學校,將課本當中規定要教的藝術史等,運用有趣、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可以互動學習。
但她遇到了瓶頸,她在網路上總需要花很多力氣才能尋找到合適的資源,寶藏總埋藏在是千萬筆的資料大海裡。假設説,今天要教古埃及的藝術,可以在網路上輕易找到很多古埃及藝術的精美圖片,但搭配的圖片解說,卻是簡短而且無趣,沒有更多深入的解釋,必須更加努力地挖掘。因此,在她自己對課堂的要求下,備課非常辛苦。
在一次契機之下,Cindy 遇到了「Teachers Pay Teachers」這個網站,這個網站就像台灣的Shareclass,是一個教學資源共享平台,中小學老師會上去分享自己的教材、教案,老師們在上面可以參考彼此的內容,互相交流,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備課壓力。因此 Cindy 就想,她也想要成為課程寫手,專門設計課程,但她在兩個選項間搖擺不絕,究竟是要為學校、官方設計?還是把課程分享在網路上?
「比起專為某所學校、某個地區設計課程,把內容放到網路上,能夠接觸到更多老師和學生。」Cindy 説。於是「Art Class Curator」就這樣成立了。
美國的藝術教育到底遇到什麼問題,導致 Cindy 不得不自己出來創業?除了課堂知識資料難收集,沒有建立知識共享平台,導致備課勞心勞力之外,藝術教育因為成效不容易被評量,藝術教育的學習表現也往往不會反映在學校、區域的升學表現之上,因此當學校和區域缺錢的時候,往往最先砍藝術教育的經費,又更使得藝術教育的資源短缺。不僅如此,截至2018年的調查,有94%的藝術老師,必須自行吸收課程材料費用,讓薪資原本就低的美國老師增添不少負擔。
而這些老師沒有機會參加政策會議,沒有機會去和政府討論、反應教學現場的狀況,而美國老師的社經背景和台灣不太一樣,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錢去研究進修,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想要學習,他們仍然渴望新思想和新知識。
於是 Art Class Curator 就來解決這些問題。他建立會員資料庫,網站上的所有資源都免費讓教師使用,額外的培訓課程才需要付費解鎖。一開始是為了國高中老師提供,後來有很多小學老師寫信希望可以提供小學藝術教育的資源,後來也慢慢加入小學教育。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提升教師的手藝,也就是專業成長,並且在豐富的資源庫下,讓教師備課壓力變小,又有很多創意的資源,讓老師能夠享受課堂上透過藝術和學生互動的樂趣,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情。
從 Cindy 的例子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是從體制內走到體制外,在體制外創辦教育機構,這種在體制外的,我們稱為教育創業家。接下來,和大家介紹教育創業家和教師創業家的不同之處。
教育創業家(Edupreneur)是什麼?
第一、願意冒險。教育創業家通常「願意冒險」,他們會看到這件事情可以有什麼回報,為了取得回報,他們付出許多的時間、努力、金錢,也「願意冒險」去取得更大的利益。「願意冒險」這項特質,是教育創業家有別於一般教育工作者的部分。沒有創業思維的人,通常不太能接受冒險。
那教育創業家要利用什麼東西去創造回報?創造價值轉化?那就是學習。
第二、視學習為經濟資源。教育創業家視學習為一種經濟資源,然後利用學習這個經濟資源,去創造積極的價值轉化。他們不將「學習」侷限在傳統的教育形式(如課堂、班級、會議)當中,也不侷限於實體課或是線上課。
第三、他們強調,學習往往發生在「正式的學習管道」之外,真正的學習是在「時間的推移與流逝」當中。學習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事件,上課前、上課中、上課後,一個概念進入腦袋裡,隨時想到、無時無刻思考,都是學習。
教育創業家到底在做什麼?
教育創業家,通常會建立新的教育機構,像是 Cindy 創辦 Art Class Curator ,或是發展最新的教育科技工具,像是台灣葉丙成教授的 Pagamo,或是辦理新的學校,如私立學校、實驗學校等,實行他們的教育理念,或是到世界各地去演講,闡述他們對教育的想法。
他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內容市場,並且讓這個市場瞭解到,他們的產出與服務是有價值的,學生也就是消費者,相信自己能透過教育創業家提供的新知識、新技能,得到行為上的轉變,進而改變人生,所以他們願意用金錢,改變自己的生活。
如此一來,教育創業家的專業知識不只是對自己有價值而已,還能帶給別人正向的影響,甚至能為自己的人生加值,也就是他們的專業知識真的能夠變現。
換句話說,教育創業家,就是以教育為基底發展事業,提供教育產品或是服務,不管是哪個領域、哪個產業都可以做。像是我們熟知的知識經濟、內容產業,大家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做教育,讓教育不再只是在學校中可以學到,每個人都可以運用自己方便的管道取得跨領域的知識。
成為教育創業家的所需具備的特質
但我們也都知道,每個人適合的職業都不相同,想要成為教育創業家,必須具備以下四項特質才能夠成功。
第一、關心。必須關心、在意你的工作內容,並且真的關心自己的工作能夠對學生創造正面的影響。
第二、投資。必須投資心力去精進教學和專業成長。我們都知道,擁有學科專業,和懂得如何教、如何教得好,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成功的教育創業家,會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各種學習原則、每一種學習風格,並且根據不同的學習原則與學習風格,發展相應的、適用的教學技能,磨練專業知識,確定自己能夠在專業領域持續不斷地學習進步。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處境,並同時精進教學技能,才能夠吸引學生,留住學生。
第三、策略。成功的教育創業家,必須懂得使用戰略,知道自己的特長在哪,有哪些競爭力,學習在擁擠的教育市場中脫穎而出。
第四、科技。教育創業家不需要學會每一項新科技,但也不能完全與科技脫鉤,善用科技產品,能夠提升工作及學習效率,也能夠透過新的、更優質的產品,提高學習者的學習體驗。
教師創業家(Teacherperneurs)
教師創業家,是在2008年時出現在美國的全新教育名詞。雖然稱為教師創業家,但與創業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希望有理念、有特殊教育專長的教師,能夠具備企業家精神,發揮自己在專業上的影響力,主動去動員、組織教師專業社群,去推廣自己的理念與專長,促進其他教師加入他們、跟隨他們,一起提升教學技能。
在台灣,2014年,教育部部長吳思華上任後,特別強調教師的創業家精神,將 2015 年定為「教育創新行動年」,規劃的「師資培力交流據點」作為教師創業家的舞台。透過網路社群及實體研習的整合方式,以師培大學(三所師大、各縣市教大),或是師專整併的學校(如現在的台東大學)為交流據點,帶動師培大學及優秀中小學教師的交流,發掘中小學教學現場優秀案例,讓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擴散與分享出去,促進教師相互學習。
總而言之,教育創業家,是自己當老闆的概念,他不是老師,是在制度外創新,而教師創業家比較像是內部創業,希望教師具備企業家精神,在制度內進行創新改革。
不論是教育創業家和教師創業家,重點是希望能透過提升教育專業知能和教學技能,去因應環境的變遷、科技的進步。
教育創業家精神興起之社會背景
至於教育創業家精神何以突然在2008年的美國出現?這需要從美國自身的社會環境說起。
第一、美國教育M型化嚴重。能夠在學業上取得高成就的學生,通常都是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生,因此,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師,就決定留在學校,試著透過創新教學與強化技能,從內部推動行政與教學改革。
第二、美國教師的社會地位低,平均薪資低於其它已開發國家,國中老師的工資相當於受同等教育工人的58%,薪水相當的低。因此,教師必須透過校外兼職,才得以維生,促使教師運用自身原有的教育專業,發展教育事業,推動教學理念。
第三、2008年,世界進入了21世紀將近十年,科技進步的速度突然加快,社會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汰舊換新,新的職業出現,舊的職業消失,全球化不僅是在政治、經濟上,流行病、氣候變遷的發生,讓教師在面對這些變化時,往往措手不及。
因此不只是教師,甚至是學生,都需要培養面對外界快速變遷的能力,去學習危機處理,以因應變化快速的社會環境。教師創業家的概念就這樣興起,希望老師具備企業家精神,也培養具備企業家精神的學生。
教師創業家對教師本人及學生有何幫助?
對教師而言,
第一、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促進專業成長。在具備危機意識、了解大環境變動快速之下,思考如何讓學生可以學得更好,自己也會做很多努力,能夠提升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
第二、專業知識有價化。當老師發現,他的專業知識不僅能夠在教學場域實踐,還能有價化,除了能帶給自己更多好處,還能創造許多正面的影響,是老師們在專業成長上很大的鼓勵和動力。
第三、提升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習動機及工作熱情。身為人師,莫不希望看到自己能對學生、社會,產生正向影響,不論影響或大或小,都能讓老師更有動力去精進自己、幫助更多人。
現在很多老師,都透過自己的專業能力,出書、演講、在報紙寫專欄,或是經營粉絲專頁,希望能夠把更多的教學經驗分享給夥伴、新進,雖然參與教師不見得都熱衷於政府辦理的研習或培力講座,但他們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參與民間、夥伴的專業成長活動,比起強制參與不符合需求的研習,對教師專業成長及團隊合作更有幫助,這種自發共好的精神,也更能讓教師自動自發、持續進行學習。
對學生而言,
第一、前瞻思維。有企業家精神的學生,能夠制定計劃,並針對計畫進程,進行管理和評估,並且喜歡對事情提出建議和建設性批評,這代表學生能預測事情可能的發展,並看出錯誤或是不合理的地方,能夠將眼光放在未來,具備前瞻性思維。
第二、冒險精神。有企業家精神的學生,能無懼事態的變動,具有高度的機動性,不害怕新事物、不害怕失敗,對於未知,保持著開放的態度,能夠做出一番創新的作為。
教師創業家的困境——反思台灣
最後,我們反思台灣,看教師創業家的困境,我將它分為結構性問題和個人特質問題。
第一、在結構性問題的部分,雖然現在許多熱情的老師越來越浮出檯面,但在行政課務繁忙之下,教師沒有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進行創新。第二、創新教學帶來的短期效益不高,對於重視績效及短期成效的學校及家長而言,並不會鼓勵創新教育的發展。第三、中小學教師非正式團體的平庸文化,同事之間不會明說,但卻暗自期望每位教師的工作步調保持一致,個人不刻意追求表現,也不希望有人表現突出,使得想要有所作為的老師,不敢有所作為。
第二、個人特質問題,則是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有些人比較開放有些人比較封閉,有些人喜歡冒險有些人喜歡安穩,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教師創業家的特質,雖然有些特質可以培養,但要一個大人去改變原本的自己實在不太容易。
結語
國內外的網站,幾乎沒有看到怎麼培育「教師創業家」,大多是去提倡、告訴老師們成為教師創業家對自己的好處是什麼,對學生又有什麼好處,希望教師能「自發」成為教師創業家。在吳思華的年代,官方算有幫忙創造環境,但如果是教師自發的,由下而上發起的創新改革,能讓專業發展更能永續進行。
而我認為,也正由於在制度內創新比較不容易,願意冒險的人,往往會跳出制度外,在制度外創業,像是葉丙成教授、張輝誠老師、蔡依橙醫師等等,不僅可以免去制度內教師平庸文化的人際關係問題,用自己的錢做自己的事業,比在制度內行事自由許多,也不需顧及原有工作,導致做事綁手綁腳。
有能力為自己賺更多錢的人,通常也有能力為別人帶來更多的利益。有膽的話,做不成教師創業家,試著去做做看教育創業家吧!
留言
發佈留言